珠宝首饰、艺术品、收藏品拍卖平台
晶光文艺商城
Jingguang art mall

【致敬】面对美国人的威胁,他回答:我必将效忠中国人民!

浏览:559 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19-03-19 分类:藏市热点
今天是“两弹一星”元勋钱学森逝世九周年。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,被誉为“中国航天之父”、“中国导弹之父”、“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”和“火箭之王”。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,中国导弹、原子弹的研发至少向前...

今天是“两弹一星”元勋钱学森逝世九周年。


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,被誉为“中国航天之父”、“中国导弹之父”、“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”和“火箭之王”。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,中国导弹、原子弹的研发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!

1935年,钱学森赴美留学。十年后,成为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。

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,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,为自己的国家效力。

然而,美国却以各种方式禁止钱学森回国。

当时的美国国防海军次长放言:“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秘密,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。宁可把这个家伙给枪毙了,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!

在美国,钱学森被迫参加了无数的听证会。

钱学森在美国的听证记录 ☟

问:你效忠谁?

钱学森:我效忠中国人民。

问:在本国和红色中国发生冲突时,你是否会为了美国而与红色中国作战?

钱学森:我现在不能回答这个问题。

问:你现在不能回答还是不愿回答这个问题?

钱学森:我现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,我的回答如下:我已说过我必然效忠中国人民,对此是毫无疑问的。

问:但是你将先做决定?你将决定它是否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?

钱学森:是的,我将做这样的决定。

问:你不会允许美国政府为你做决定?

钱学森:不,绝不会。


美国官员问:“如果在本国和中国发生冲突的时候,你是否会为了美国和中国作战?”钱学森掷地有声地回答:我必将效忠中国人民!这样的答案势必不会让美国满意。

于是,钱学森被美国软禁长达数年

直到1955年6月的一天,钱学森及家人在极短时间内躲过联邦调查局的跟踪,躲进一家咖啡店,用香烟纸发出“求助信”,后经周总理亲自过问才得以脱身。


1955年9月17日,钱学森带着妻子和一双幼小的儿女,登上 “克利夫兰总统号”邮轮,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。

临开船前,他对报界发表讲话,“我打算竭尽努力,去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,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”。

钱学森在发射现场指导

钱学森在82岁高龄时,还在信中写道:“21世纪的中国人,一定要在空天飞机上显一显身手,这是一件国家大事!”

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,中国导弹、原子弹的研发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!

△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、导弹研究所。

△钱学森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“两弹结合”试验。

△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我国“两弹”成功试爆。


两院院士、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健在《民族英雄钱学森(刊于《光明日报》2015年11月27日10版)一文中写道:


1963年6月一天晚上,他一个人到二分院找我谈话。面对面交谈,这是第一次。我时任防空导弹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,首先向他汇报了“红旗一号”仿制和自行设计的“红旗二号”进展。他说,防空导弹的关键是控制,要与目标相撞,而战略导弹的关键是火箭发动机和制导,落点靠近就行,我们都应该切实掌握这些技术。


他认为,控制论和系统工程对现代化建设也十分重要,不仅对导弹是核心技术,在工业、农业、军事、科技各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。控制论、信息论、运筹学、线性规划、统计学等都是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,系统工程的应用范围更广,在经济建设、生产计划、社会管理等大尺度问题上都很有用处。我国这方面研究工作刚起步。五院已设立了军事运筹学“作战研究处”,中科院力学所设立了运筹学研究室,由许国志同志主持(许国志,1919-2001,工程院院士)。华罗庚主张数学所也要成立控制论研究室,由关肇直(1919—1982,中科院院士)主持,请你去协助。


他继续说,《工程控制论》一书是十年前他在美国受难时写的,50年代苏联、美国、欧洲都有新的发展。各高校把它当成参考书,内容已经不够了,请你对该书做一些补充修订,以适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。我报告说,苏哲学家曾批判维纳的《控制论》是机械唯物论,对辩证唯物论的反动。《工程控制论》英文版出现后(1954),苏联马上译出(1956),主编正是我的导师A·费德鲍姆(A.A.Feldbaum,1913—1969)。费德鲍姆高度评价此书的时代意义,为控制论平了反,使其成为“研究信息和控制一般规律的新学科”,为世界科技界普遍接受。


钱学森若有所思地说,那是美国最黑暗的年代,麦卡锡反动派盛行,迫害科技界。接着,他简要讲述了当时的处境。1950年7月联邦调查局吊销了他参加国防科研的“安全许可”。他买好了机票,决心回新中国。美国一方面驱逐他出境,又禁止他回国。9月7日被拘捕了15天后,由加州理工学院校方和同事保释回校。从此他转向与军事无关的控制论研究,为学生开过新课。


他说,“当时并没有想到建立新学科,而是为避开美国特务的追踪和迫害。那时我还年轻,虽然痛苦,精力还很充沛,我不能消沉。我必须积累知识,随时准备返回祖国,为建设新中国尽力”。他又说,“你们这一代还算好,没有遇到像美国那样凶恶的特务。五年的苦难,我终生难忘。”“只要美国政府不给平反,我此生此世决不再踏上美国的领土。”


按钱学森的性格和工作负担,他很少与下级聊天。他心情沉重的破例自述使我万分感动,印象极深。在困境中傲视霜雪,与命运抗争,在苦难中不虚度时光,忍辱物外,钱学森自谑为“杭铁头”的风骨,成就了中国的航天事业,积铸了他光辉的一生。

《钱学森故事》的作者刘莹在谈到青少年该从钱学森的成才故事中学习什么时,这样回答道——


问:钱学森精神的精髓是什么?

答:钱学森精神的精髓,第一位是他的爱国精神。

  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座谈会上,钱老回忆了自己1934年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,从铁道机械工程专业转向航空工程专业,走上“航空救国”道路的过程。他说,我们学习的目的,是为了建设祖国,振兴中华。我们这些在上海读书的青年,都曾看见黄浦江畔外滩公园门口挂着一块“华人与狗,不得入内”的牌子!每每想到这些,就使我们热血沸腾,下决心要学习救国的本领。有了这个学习的动力,就什么困难也不怕,真是死都不怕。


  正如钱学森所形容的,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志向,连死都不怕。青少年学习钱老,要学习他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,从小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人生观,把中国梦与个人梦相结合,多问问自己“为什么目的而学习”?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,而是要像钱老那样为了对民族、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,如果全体青少年都心怀报国之志,那我们的中国梦一定指日可待。


问:刻苦学习的人很多,为何钱学森能够出类拔萃?

答:无论是在求学还是在做研究的过程中,钱学森从不迷信权威,而是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,不畏前人,不畏艰险,勇于探索,追求真理。

  1937年秋天的一个上午,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的会议室按照规定召开例行的学术讨论会,钱学森一改往日温和谦让的性格,与一位老者针锋相对,争吵得面红耳赤。会后,卡门教授告诉钱学森跟他争论的老者竟是力学大权威冯·米塞斯!

  十几年后,钱学森回到祖国,在他领导的科研领域始终倡导民主创新的精神,他鼓励支持帮助无数年轻学术晚辈,并成为他们强有力的“大后台”。

 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,不仅要尊重知识、尊重老师,更要尊重真理、尊重科学,勇于思考前人未曾思考的问题,解答前人难以解答的疑问,探索未知的世界。只有勇于突破,勇于创新,人类文明才能发展,世界才能进步。


 问:“钱学森之问”震撼了所有中国人,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?

    答:钱老一直认为,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。他曾说,如今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,投了不少钱搞“创新工程”“创新计划”等,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。

  钱老回忆,他是20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,后来转到加州理工学院,学校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创新,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,让他大开眼界。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,民主而又活跃。有一次,数学系的一位老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一个海报,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,欢迎大家去听讲。钱学森的老师冯·卡门一看,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,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,也欢迎大家去听。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。

  钱老说,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?大家见面都客客气气,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。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?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。我回国这么多年,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,都是别人说过的才说,没说过的就不敢说,这不是科学精神,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。

  钱老的希望,正是我们的社会和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。



致敬大师

像钱学森一样,还有很多老一辈科学家,他们是新中国不同科技领域的开拓者、奠基人,是国际知名的大师级科学家。如今,他们一个个地离我们远去。

1998年,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因病逝世。离家数十载,家人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。因为保密,王淦昌改名为王京。一年除夕夜,他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,邓稼先对他说:“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,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!”言毕,两个人抱头痛哭……

2009年, “两弹一星”元勋钱学森逝世……

2010年,物理学家钱伟长逝世……

2011年,核物理学家朱光亚、光学家王大珩、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黄纬禄逝世……

2012年,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屠守锷逝世……

2013年,水利水电学家张光斗、气象学家叶笃正逝世……

2014年,金属学及材料学家师昌绪逝世……

2016年,材料学家严东生逝世,“两弹一星”元勋陈能宽逝世,还有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的梁思礼逝世……

2017年2月12日,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,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的“两弹一星”元勋任新民逝世。

老一辈科学家是一个时代的符号,带着新中国艰辛成长的民族记忆,也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民族百年苦难辉煌的亲历者、见证人。

老一辈大师已逝,而我们这一代迎接挑战的压力更大。

今天,“大师”“大家”称谓不时在耳边响起,但是能真正称之为“大师”的,想来并不多,能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大师级人物更是凤毛麟角。

何谓“大师”?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景仰的学者或艺术家。大,显其宏博,世人难及;师,显其杰出,为世人师。

今日之中国,

由大向强,尤需大师!



内容来源:综合自《光明日报》2015年11月27日《民族英雄钱学森》、《光明日报》2015年01月21日《钱学森的成才故事》、央视新闻、央视军事等

本期编辑:邢妍妍、康薇薇、孙岱

晶光文艺
产品质量正品支持国检服务